三少四壯集---恐怖分子,他在注視

韓良露


難道不吉利的彗星被美國太空總署一撞,倒楣的是倫敦嗎?伊斯蘭恐怖主義對準了國王十字站(軍)開火。

英國人對這次恐怖分子攻擊事件,早就有所預期,從美國發生九一一之後,英國政府就一直告訴人民,恐怖活動根本不是「會不會」在倫敦發生?而是「何時」發生?

倫敦的地鐵是世界上最早的地下鐵道系統,每天載運三百多萬人次;這個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地下迷宮,古老、破舊但仍然十分有效率。倫敦人太依賴他們的地鐵了,不只小市民使用它,不少高官及有錢人都會搭乘地鐵,以避開市區動彈不得的塞車。

但倫敦的地鐵很脆弱,想在安全防備上做到滴水不漏實在很難,早年倫敦人對閃避IRA恐怖活動很有經驗,像我在倫敦的九○年代初期的五年間,就遇到過非常多次的地鐵危機,地鐵當局只要一發現可疑的包裹,就會封閉車廂,要所有的旅客下車。

倫敦人長久以來一直習於與恐怖主義共存;英女皇伊莉莎白最常說的一句話,就是「不要讓恐怖分子破壞了我們的日常生活」,倫敦人很理性,知道恐怖主義再可恨,但就跟病毒一般,無法全然消滅,要戰勝恐怖主義的方式不只是防堵(因為防不勝防),而是不屈服。

許多人對倫敦人在這次七七地鐵及雙層巴士爆炸事件後,表現出的冷靜自持的態度很驚訝,不過,英國人一向接受現實,他們對世界沒有幻想,也知道堅持己見是要付出代價的。二次世界大戰中,英國人不肯屈服,因此必須忍受倫敦遭受大量空襲,不像法國人投降得很快,又喬出個維琪政府(但巴黎因此就沒被東炸西炸)。

英國人有歷史對抗的經驗,不像美國人自內戰之後,本土就沒遭受過攻擊,因此九一一事件對美國人而言,簡直像本土發生戰爭一般。

我在倫敦期間,逐漸學會對恐怖威脅淡然處之的生活態度,誰都不希望遇上恐怖攻擊,但不能因此影響了內心的平靜,人是不應該提心吊膽過日子的,譴責恐怖主義是一回事,接受人生的無常與殘酷是另一回事。

我在倫敦時曾與恐怖攻擊錯身而過,在一九九三年,IRA在高雲花園炸掉了一間酒館,當天中午我就在那間酒館用餐,而下午它就被炸了。但我會因此就不再去酒館嗎?當然不會,「日子總是要過的」,倫敦人會這麼說。

因為有這樣的經驗,日後我看到了一九九六年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波蘭詩人辛波絲卡寫的「恐怖分子,他在注視」就特別有感觸,這首詩頗有中國人說的天地不仁之意,但面對生命的真相時,是人類的昇華之道。

「酒吧裡的炸彈將在十三點二十分爆炸。現在是十三點十六分。還有時間讓一些人進入,讓一些人出去。

恐怖分子已穿越街道。距離使他遠離危險,好一幅景象─就像電影一樣;

一個穿黃夾克的女人,她正要進入,一位戴墨鏡的男士,他正走出來。穿牛仔褲的青少年,他們正在交談,十三點十七分又四秒。那個矮個兒是幸運的,他正跨上機車,但那個高個兒,卻正要進去。

十三點十七分四十秒,那個女孩,髮上繫著綠色緞帶沿路走著。一輛公車突然擋在她面前。十三點十八分。女孩不見了。她那麼傻嗎?她究竟上了車嗎?等他們把人抬出來就知道了。

十三點十九分。不知怎麼沒人進入。但有個傢伙,肥胖禿頭,正打算離開。且慢,他似乎正在翻尋口袋,十三點十九分十秒,他又走進去尋找他那一文不值的手套。

十三點二十分整。這樣的等待永遠動人。隨時都可能。不,還不是時候。是的,就是現在。炸彈,爆炸。」(本詩選自桂冠辛波絲卡詩選╱陳黎.張芬齡譯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